在开始讲这个故事之前,我想先给大家看看真实的“谦谦”。
作者是一名纯粹的历史爱好者,平常总爱钻研与历史有关的东西。从《史记》到《大国崛起》这些伟大的作品无一不让作者陷入无尽的沉思,但作者又不被传统的历史教科书所拘泥。这些作品对我的吸引力是无穷的,(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万有引力公式:F=GMm/r2,他们对我的引力常数要比万有引力常数大得多,这个公式会在高中物理必修2中讲到。)每次睡觉之前,我都会从床头柜上拿上一本,看上个十几分钟,然后才会善罢甘休,关灯睡觉。
为什么我会对历史产生如此崇高的热爱?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可以使人明智。”在我看来的确如此。就拿《三国演义》来说吧!(但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历史。)小时候,我在书店里看书时,偶然看见了“她”的身影。翻开一看,便被其中的情节给吸引住了。日日夜夜钻研里面的问题,就连吃饭都不舍得放下。这本陪伴了我童年的书,随着我的童年一起,早已不见了身影。“她”为我创造快乐的同时,也为我招来了父母永无止境的谩骂。
但父母的谩骂永远无法否定的是,这部是中国古代历史甚至整个古代的巅峰之作!我就这样在父母的谩骂中长大,也渐渐学会了思考——如果关羽没有拒绝孙权的那门亲事,荆州是不是不会丢?甚至关羽能够打下许昌,成为千古名将?如果刘备没有扎下七百里连营,是不是能够迅速攻下荆州,杀进建业,为二弟,三弟报仇?如果诸葛亮不任用马谡,是不是已经攻下长安,光复汉室,功成身退?
带着这些问题我进入了高中,随着知识面的无限延伸加上我对知识的渴望。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显而易见(第一个和第三个问题之所以难解是因为他们的因变量太多,如果你善于观察的话,你会发现三个问题都是关于蜀国的,这与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不谋而和。)
下面我给出自己的解释:刘备攻伐孙权,不仅仅是为了给“二弟”报仇,关羽在公元219年逝世,而刘备在两年后才出兵,期间甚至还举行了浩浩荡荡的称帝仪式(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刘备是为了做好充分准备才拖延的,这就是历史的有趣性,当然也是局限性。)《三国演义》中说刘备足足率领了70万大军,然而比较真实的情况却是:刘备发布全国动员令,也不过凑足了5万人而已——这与孙权部署的防守兵力基本相当。而更令我吃惊的是:黄忠在220年便逝世了,而张苞是一届文官,至于关兴,很不幸,他很早便去世了。刘备能用的将领少的可怜!但他不得不出兵伐孙,首先,孙权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出师有名,其次,孙权攻下荆州不久,立足未稳。而刘备在荆州经营了十年,他可以趁荆州人心未稳之际,用一场闪电战拿下荆州——不过这也是他的极限了,因为他没有一只强大的水师。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刘备如果出兵伐魏,军粮会是压死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从他的老巢成都运粮到汉中要走400多公里的山路!暂且不论这么远的距离,刘备要花多少时日,光是那依山而建的蜀道就足以令人望而生畏,八百多年后,李白的《蜀道难》为我们完美地呈现出了蜀道之难,让读到这首诗的我为止震惊——盛唐时期的蜀道尚且如此之难,更何况三国初期呢?再者言之,就算刘备走了狗屎运打下了长安,孙权难道不会再次背刺吗?魏国就算失去了长安,还有洛阳,许昌,邺城等大城市作为陪都。魏国还有几倍于蜀军的兵力,粮草和战略纵深——函谷关外便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蜀军在那里与魏军的虎豹骑和青州兵团打野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后面的结果我们已然知道了——刘备于夷陵被陆逊击败——这是他溃败的一生中败的最惨的一次,五万人的军队最后只剩了几百人。这次失败导致蜀国用了5年的时间才恢复元气,在白帝城中,这位伟人永远的离开了。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从一个卖草鞋的老百姓坐到了帝王,这便是一个足够伟大的成就了。在他临死前,魏国并没有趁此机会发动攻击,这说明魏国仍惧他三分,而他托孤诸葛亮,让其一心一意辅佐刘禅更成为了传世经典。更为重要的是:他保住了四川盆地——这块秦国与汉朝的龙兴之地,为日后诸葛亮挥师北伐留下来根基。
我读三国10年以来,不止一次听到有人说过刘禅是个昏君——他任用奸臣,不理朝政,优柔寡断,葬送了刘备所创下的基业…...其实我们想错了,丞相星落五丈原后,蜀国仍然存在了30年,这期间他曾面对无数次的困难,他全部都化解了。直到263年蜀国的版图甚至比丞相逝世时都还要大些,(实际上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南方为根基统一全中国的,只有朱元璋和蒋介石。而且他们所处的年代,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已经完成,而且蒋介石也只是名义上完成了)只不过他生不逢时,一切的功绩都被司马炎抹去了。
历史早已悄然逝去,我写下上一个字的那一瞬间便已成为历史了。我们谁都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也一样,初中时因为年少轻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两年没学英语,一年没学物理,整个初中没背几篇语文课文?)一切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以上的几段结论其实都是从《三国志》中得出的(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官员陈寿),很多人说《三国演义》是七分真三分假,而《三国志》一定是真的。对此,我想说的是:难道先来的就一定是真的吗?诚然,《三国志》的创作比《三国演义》早了一千年,但《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记载,不过寥寥数百字,罗贯中则最少用了几千字的篇幅来塑造这位英雄人物的伟岸形象,显然我们宁愿相信后者,所以真正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没有人可以知道,但我又想知道,这便是驱使作者写下本书的第一动力。
还有一点便是作者身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身边的一切无时无刻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体验到了前人永远无法体会到的东西——但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前人所创造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写下此书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想坚持下去,为大家带来“谦谦”的故事——同时也是无数历史爱好者的故事。
最后,谨以此书献给在我成长路上给予我帮助的所有人——我永远爱你们!?
——李瑞谦
2021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