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蔡元培做了一件更惊世骇俗的事是,在北大实行男女同校。
1919年5月19日,20岁的邓春兰给北大校长蔡元培写了一封《春兰上蔡校长书》,主张女性应与男性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要求北大率先接收女学生,实行男女同班。
她在这封信中写道:“今阅贵校日刊,知先生在贫儿院演说,主张男女平等。我辈欲要求于国立大学增女生席,不于此时更待何时?春兰愿为全国女子开一先例,如蒙允准,即负笈来京,联络同志,正式呈请。”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邓春兰有这样的见识,得益于她的父亲、民国教育家邓宗的培养。邓春兰是家中的第三个女儿,她和两个姐姐一样从小就在父亲的支持下不用缠足。1911年高小毕业后,她又随父到兰州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接触到不少进步书刊,毕业后在兰州一所小学任教。
尽管蔡元培等进步人士曾多次提出男女教育平等的主张,但当时北大尚未招收女生。不能进入大学深造的邓春兰想要改变这种性别不平等,于是选择致函北大校长。不巧的是,蔡元培刚刚于5月9日愤然辞职,返回绍兴老家,因此未能在第一时间读到这封信。
等不到回信的邓春兰,6月份又写了一篇《请报界诸先生转全国女子中学毕业暨高等小学毕业诸位同志书》。她以西方国家作为参照,主张中国女性在教育、职业、政治权利上应与男性平等;倡议在大学附近为女性创办补习班,帮助受教育水平不足的女性通过努力获得大学入学资格。
她将这封“同志书”连同给蔡元培的信一起发给新闻界。1919年8月3日被北京《晨报》发表,很快获得上海《民国日报》以及英、法人士所办报纸等多家转载,引起社会关注,也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在邓春兰的带动下,多地教育团体和女青年们也开始呼吁要求大学解除女禁。
这一年的9月份,蔡元培返回北大复职。看到了邓春兰的来函以及社会各界的呼吁,随后于12月作出回应,表示完全赞同在北大实行男女同校。
1920年2月,北大先后招收了九名女性旁听生,邓春兰是其中之一。到了当年秋季招生时,蔡元培将九人全部正式录取,其中邓春兰入读哲学系。北大首开男女同校先河后,上海、南京、广州、天津等地竞相效仿,使得更多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
对此,有人曾责问蔡元培:“招收女生是新法,为什么不先请示教育部核准?”
蔡元培回答:“教育部的大学令,并没有专收男生的规定,从前女生不来要求,所以没有女生,现在女生来要求,而程度又够得上,大学就没有拒绝的理。”
三言两语,于轻描淡写之中,智慧和巧妙的避开了传统的束缚,开创出我国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五四运动后,北京学界呈现出更加自由、活跃的局面,各种思想广为传播,各类团体争先涌现。蔡元培照样是“兼容并包”,于是北大张开大海一样的胸怀。
胡适、陶行之等,簇拥着他们的美国老师杜威博士,四处讲学而久居北京。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月1日,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机能主义心理学和现代教育学的创始人之一。如果说皮尔士创立了实用主义的方法,威廉?詹姆斯建立了实用主义的真理观,那么,杜威则建造了实用主义的理论大厦。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诸方面,使实用主义成为美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约翰?杜威在学术生涯中,曾先后于美国密歇根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长期任教,并在哥伦比亚大学退休。杜威一生推崇民主制度,强调科学和民主的互补性,民主思想是他众多著作的主题。与此同时,他也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在芝加哥大学任教期间,他还创立了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UyofChicagoLaboratorySchools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其太太担任学校校长。
杜威的思想,曾对二十世纪前期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到访中国,亲身见证了五四运动,培养了包括胡适、冯友兰、陶行知、郭秉文、张伯苓、蒋梦麟等一批国学大师和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