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能够确定自己想要演的剧本长什麽样子?这可能没有一个确定的时间表,甚至是一生都会不断变动的。
在学校场域中,我们老是被教导要在步入社会之前就确立自己的志向,但这其实只是将生活的样貌限缩在工作的部分;如果说所谓的「生涯」指的是「生活」加上「职涯」,那麽传统教育强调的往往只是後半部分,而且成功率似乎不是太高,学非所用的人满街都是。
在学校的谘商中心里,生涯议题永远是主诉议题排行榜的前几名,就心理师的立场而言,对自己的各种议题有觉察、觉得不对劲、想要做点改善的人,都非常值得赞许,因为改变都是从觉察开始的,越早有觉察,越能够减少岁月流逝的时间浪费。
具T上来说,有的学生读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科系,但也不知对什麽感兴趣,面对越靠越近的毕业时限、脱离学校保护伞之後的就业焦虑,有些人便会以休学的方式来延长就学年限,逃避面对现实的时间。面对这样的状况,问题常是出在当事人的大脑资料库里面没有充分的素材可以整理b较,也就是生验太少,对於很多事情不是有无兴趣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感觉;解决之道的起手式大概得从好好过生活、增加多一点T验开始。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原地空转,不如多去T验一些事情,让自己的第一手经验来告诉自己有没有兴趣。
另一种来谘商中心谈到生涯议题的学生,他们可能想要尝试转换跑道,却被一些和时间感有关的心魔给卡住了。b方说对於大一大二的学生来说,b较常问转系或转学的问题,可能是因为时间尚早、毕业还很远,所以转换跑道还来得及,跟同学之间不会差太多;这个「跟同学之间不会差太多」是一个重点,对大二学生来说,转学或转系之後通常都要从大二再念起,也就是降转,以前的同学都变成大三了,自己的大二却要重来一次,好像就慢了别人一年,这种纠结常常让想要转换跑道的人心生犹豫,时间可能就蹉跎过去了。
大三大四的学生问法通常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毕业距离不远,降转的时间成本更巨大,所以他们会问的是该不该在研究所的时候转换跑道(可是如果太多东西要重来又很花时间)?还是先工作(以後有需要或是有兴趣再回校进修)?男生还要思考是否先把兵当完(役期剩四个月之後,这种顾虑几乎没有了)?
其实各种问法的背後都隐含着一种「b较」的心态,和同侪之间的b较,甚至是和社会主流时间感的b较。这种心理作用的来源,我会称之为是学校生活所造成的集T慢X催眠。在台湾社会中,多数人都经历过小学六年、国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不间断过程(五专生则是加上二技,一样都是22岁毕业),多数人在前半生都经历过和身边的同侪差不多的生活模式。
和多数人做一样的事,其实蛮有安全感的,一旦要脱离那样习以为常的时间带,便容易产生不安,尤其是落後於同侪的焦虑感特别明显。但是只要出社会够久,也不用个三年五年,接触到的人变多之後,会有蛮大的机会T悟到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难用时间线去b较,「什麽时候该做什麽事」的「共识」越来越模糊,回头去看先前对於谁快谁慢的纠结,往往会变得相当可笑。这也难怪那些生命历程较为波折,或是越早有工作经验的人,越不会被这种无聊的b较困住的原因,因为他们没怎麽被主流时间带催眠过,或是早早看见外面的世界,已经从催眠中清醒过来了。
话说回来,学校其实是一个很适合持续去探索自己想要的剧本、试躺各种不同的床的地方。在自己就读的科系之外,全校任何一个科系的课,其实都可以让有兴趣的人去修课或旁听,藉此确认自己的好奇或想法是不是正确,直接和该系的老师请教更好,对於下一步该怎麽做可以有更清楚的想法。不过有些学生会担心该堂课的老师有意见而打退堂鼓,其实就我自己的实务经验来说,只要在事前做到该有的礼貌就好了,b方说寄个Email或是在老师的officehour亲自去研究室拜访、表明来意、询问是否能多有空位(电脑教室可能有限制)、老师是否愿意,大概就可以了。
一般学生可能不知道,其实现在在大学当老师是很辛苦的,虽不敢说学生的学习动机低落是多普遍的问题,但如果班上多了一个是真心想要学习的学生,就算没有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兴奋感,也会被诚恳的态度感动到,觉得孺子可教也。你如果是一个真心想要上课学习的学生,一方面你是在帮自己澄清生涯走向,而你不知道的另一方面是,你可能也同时在使老师的灵魂获得救赎喔。说真的,我还没听说过老师会因为班上来了个想要认真的学生而不爽的,除非这个老师也放弃人生在混日子了,如果是这样,还是别浪费时间在他身上吧。
前面提过人生的剧本很可能是一辈子都在变动的,就算在离开学校之前还没确认未来志向,也不用着急,因为你已经着急过了,急了也没用不是吗?在离开学校之前没确定下来的,离开学校之後就持续进行吧。
我自己在大学时期其实对於生涯走向是模糊不清的,虽然觉得不对劲,但也没想过要去Ga0清楚,处在一种介於稍有觉察与逃避面对之间的状态,讲直接一点就是虽然有一点病识感,但不想去面对T检报告的感觉。大学毕业、服完兵役、找了份工作,一年之後渐渐觉得人生好像不能这样下去,才真的认真去思考自己想要g嘛;虽然大学时期对课业不是很认真,但对於当时主修的心理学系还是有兴趣的,这才从广泛的心理学出路中去思索要聚焦在哪个方向,「谘商心理师」这个职业於是浮现出来,之後便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在27岁的时候回到学校去读研究所,30岁的时候正式执业。算起来到底落後或领先同侪多少,有浪费过去的生命时光吗?仔细想想,已经不清楚,也不重要了。跟我研究所同班的同学有17人,最年轻的(大学应届毕业生们)和年纪最大的(不是我)差了9岁,关於「几岁应该要g嘛」的概念,在那一瞬间彻底粉碎。
别忘了生涯等於生活加上职涯,前面谈的都是狭隘的职涯而已。你的人生剧本要怎麽写、怎麽演,都是你自己的事;你要以自己重视的人生价值观为基底来编写,汲取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各种素材来做筛选,真的不需要跟别人一样,不想运动就不要免强、想学什麽社区课程就去参加、要转职要创业要斜杠都好,自己想清楚就好,觉得生活怎麽过才不会感到浪费时间就好。
这剧本到底要写到什麽程度呢?说起来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复杂。既然以剧本做为b喻,便借用一下人称戏剧鬼才的屏风表演班创办人李国修老师说过的名言吧,他说:「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圆满了。」对李国修老师来说就是「开门、上台、演戏」,听起来很单纯,但也很复杂的是那「一件事」可能就像是一株大树的主g,往下往上都会再延伸出许多地根枝节,汲取大树需要的养分、增加你自己的那「一件事」所需要的许多能力。
能找到那一件事,或是b近那种状态,b较会觉得人生是充实的,时间很可能不够用,也就没有什麽浪费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