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彬说完,拿起放在台上那本《礼记》诵读。
他刚念完,没想到,张少飞却饶有兴趣地说:“秀彬兄,你刚读的这篇《大学》,我好像…..”
“好像什么?是不是没听明白?”刘秀彬稍为停缓了一下,接着又说,“这也难怪,我开始听先生讲时,也是听得似懂非懂。”他说到这里,望着张少飞,“待愚兄为你解读如何?”
张少飞淡淡一笑,不置可否地“哦”了一声。
刘秀彬拿起茶几上那杯散发着清香的热茶,呷了一口,润了一下喉咙,像先生教学生似的,一本正经地说开了:“在开头中的‘明明德’一句中,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发扬之意;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含有高尚、光辉的意思。”
……
张少飞在静心地听着。其实,他早在儿时,在卢学儒的学堂里,对先生讲授的“动词、形容词、虚词、介词,词性判别,句子成分、结构,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等语法特点”,他早已烂熟于心。出于礼貌,张少飞专心地听着。
最后,刘秀彬点评似地说:“第一句话,翻过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民众,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张少飞听到这里,忍不住双手击节,兴奋说道:“秀彬兄,您阐述得太好了!”
刘秀彬看着张少飞的表情,心想:这可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文章啊!他不太相信,张少飞能听得懂,能理解《大学》。
刘秀彬注视着张少飞,说:“是吗?待愚兄再念几句,你听听是什么意思。”
“嗯。”张少飞点了点头。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刘秀彬随意地诵读了一句,放下书,问:“贤弟,明白吗?”
张少飞情不自禁地拍案叫好:“书中写得太好啦!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是在讲佛法,讲修行呀!”
刘秀彬听张少飞如此一说,真个是哭笑不得!无奈地又问:“贤弟,你没听错吧?我给你念的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大学》,不是释迦牟尼佛讲述的佛经。”
张少飞说:“佛也好,儒也好,都是教化人的。就拿你刚才读的这段吧,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就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怎么明明德呢?书中说的方法很正确,首先要做到‘止’,知止而后有定。止的功夫修到家之后才会有定,定下来之后才能够真正静,静之后能安、能思虑、能思维,经过思维才能打开智慧之门,才能够明明德,也就是明心见性。这些道理,与佛法修行戒、定、慧的过程是一模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