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杰倒没有急着让这款视网膜假体产品推向市场,毕竟现在机器人研制的视网膜假体产品在分辨率和视角宽度都达不到他的要求,而且手术失败率很高,而且成本也过高。
按照杨杰的意思,这款视网膜假体产品加上植入的手术费能够控制在10万以内左右后才会正式地推广开,在这之前,技术团队要做的还是持续地对产品技术进行研发改进。
毕竟视网膜病变患者并不是只有植入视网膜假体这一种选择而已,通过视网膜移植手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费用更低。
反倒是技术团队正在开发的眼球假体对于摘除了眼球的患者更实用,毕竟现在市面上的眼球假体并不能够使患者的视力得到恢复,而是一种面部缺陷的补救措施。
而脑机接口的技术部门则是利用自己在视网膜假体产品研发的技术基础上也是很容易地开发出了为患者提供具有宽广视野和高清图像的眼球假体产品,因为假体的后面可放置更多的微电极阵列,现在研制出的产品可以提供5000个以上的微电极阵列,已经可以为患者提供辨别常用物体的能力,和人脸识别什么的已经不成问题。
而且这款假体眼球可以做到让患者控制眼球里面的摄像头上下左右摆动和调整焦距,这些都是技术团队对视觉神经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才做到的。
对于这款产品,杨杰倒是更愿意让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核认证尽快地面市。
现在脑机接口研发部门加入的专家已经越来越多,衍生出来不同的研究方向,视觉神经是一个方向,听觉神经和嗅觉神经以及发声功能神经系统现在都是有技术团队在进行研究,并且都导入了梅溪湖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的人工智能技术。
梅溪湖大学机器人研究院方面之所以能够在脑神经方面有这么大的进展主要还是杨杰是花了大价钱聚拢了一批神经科学家过来。
不光机器人研究院,就连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大型实验室里面也是有数位顶尖的脑神经科学。
梅溪湖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从将自己的神经网络模型开发出来后在前沿科技上已经转入了类脑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白冰正在在和不少顶尖的脑神经科学家联合研发更接近人脑功能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差不多持续了四年多,现在也是取得了一些进展。
这套新的神经网络模型是根据生物和大脑工程数位顶尖专家在脑动力学方面的研究理论衍生出的。
其实人类的大脑计算速度比数十年前的电脑还要慢,但是却能自我评价对外界环境认知度,通过外部信号来处理信息。
这些顶尖的脑神经科学家通过针对这个方向也是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此也是建立了一套新的前头叶控制理论模型,白冰研发的这套新型树突式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就是根据这套理论建立的。
白冰他们的团队在建立这套新的模拟神经网络后也是不断地研发这套系统里面的树突式神经元控制权重算法上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调整。
结果这套没有经过学习的新型神经网络模型在进行学习时速度比之前的神经网络模型要快得多,而且在不同任务的学习当中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