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厉宁述难得有些心虚,清清嗓子,“......我们继续讲他这次发病。”
“哦哦,好的。”舒檀忙应道,继续将注意力放到面前的草稿纸上,“呃、怎么都只有一个字?”
“桂是桂枝,芍是白芍......”厉宁述大概说了一遍自己记下来的药方,然后开始给她复盘整个病例。
听着他的讲解,舒檀渐渐入了神,觉得中西医其实都是相通的,她也会在下诊断时从几个方面来推论,当所有推论的结果都向着一个方向去时,她就知道,应该是这个了——或许,这就是医者的思维。
当听明白了厉宁述的诊断思路以后,她再看这个妈妈给孩子开的处方,就算她不太懂中医,也还是觉得开得乱糟糟的,“她怎么要加白术,有什么说道么?”
“我猜她可能是想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但这个汤是治疗误下后水停中焦、心下满,也就是用了桂枝汤后胃脘部涨闷不舒服的症状,不仅仅是无汗,加白术是要将药效引到中焦。”他解释了两句,又道,“下次有类似的再给你讲,结合病例更容易理解。”
舒檀赶紧点头应好。
厉宁述接着往下讲,分析着患儿家长走的每一步,既然一开始方向就错了,接下来更不可能对,“尤其是给孩子放血,吓都吓坏了,还不给用安神药。”
说着他叹口气,舒檀也忍不住嘟囔了一句:“这不是半吊子害死人么。”
说到这里,整个病情已经基本复盘完毕,舒檀只剩最后一个疑问,“那你给他开的两个方子是什么原理?”
厉宁述说得口渴,正喝着水,闻言停下来,从茶几底下的小竹筐里抽出一本书来,递过去,“喏,看看第二十九条,跟他的症状比较一下你就明白了。”
这是一本《伤寒论》,带翻译和批注的那种。
舒檀翻到第二十九条,仔细看了一遍,“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她对着注释看明白了这段话的意思,虽然有些地方理解并不深入,但明白意思总是没问题的。
于是忍不住说了句:“咦,照着书病的?”
“你对照着书生病是不是要求太低了?”厉宁述又啧了声,然后看一眼墙上的挂钟,快十点了,他眨眨眼睛,催促道,“你是不是该回去了?”
舒檀闻言从书里抬头,“......这才十点都还没到。”